炎炎夏日,盡量在陰涼處活動及補充水分避免熱中暑。

長庚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陳昭源表示,一般俗稱的中暑在醫學上是指熱的相關疾症,依照輕重程度可分為四種,分別是熱痙攣、熱衰竭、熱暈厥、熱中暑。

馬偕醫院急診醫學科資深主治醫師張國頌則強調,熱中暑死亡率高達70%。

陳昭源醫師表示,熱衰竭是指在高溫下運動,缺乏補充水分、電解質,症狀會有噁心、想吐、頭痛,體溫正常,但小腿肌肉會抽筋,必須在通風蔭涼處休息,並補充水分及運動飲料。

熱暈厥的症狀是體溫偏高,意識喪失但會自動恢復,最嚴重的是熱中暑,死亡率高,症狀包括體溫在40度以上、無法排汗、意識不清楚但無法恢復。張國頌醫師則表示,熱急症有,熱痙攣、熱衰竭與熱中暑。常發生在船艙及大太陽下工作者、體力不支、疲勞、缺乏睡眠、老人、肥胖者,還有使用心血管、癲癇藥物者,影響了身體的熱調節。

張國頌說,熱痙攣是因暴露在熱的環境中,水分與鹽份流失,造成的肌肉痙攣,症狀是皮膚出現潮濕,引起肌肉抽筋,可塗抹止痛藥膏、補充水分及電解質、按摩經過休息就可以恢復。

熱衰竭的症狀是皮膚蒼白、溼冷,呈現休克、體溫高及血壓下降,必須讓患者躺下來,並補充水分及鹽分。熱中暑的症狀則是昏迷,體溫超過40度,死亡率達70%。

陳昭源建議,在夏日氣溫炎熱,預防之道是隨時補充水分、運動飲料,盡量在通風蔭涼處,不要在高溫下太久,避免在早上10時至下午3時烈日時出門。

張國頌則建議,夏日預防熱急症要避免在氣溫超過33℃下活動,並補充水分3000CC,曾經腦部受傷、服用中風、抗憂鬱、心臟病藥物的患者也不要在烈日下活動,因為抗憂鬱藥物會影響排汗,腦部受傷及中風患者的排汗機制受到影響。

 

來源    http://news.msn.com.tw/news3214113.aspx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瓦恩工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