會有這篇出來,是因為(又)看了一篇軟體人抱怨台灣公司不懂得尊重軟體人才、軟體品質不佳等等問題的文章,在 Facebook 講了點感想以後就被拱要貼出來了。

以下。

說實在話,這類抱怨文看得有些膩了。這類說法有個根本問題,就是必須假設科技業老闆很笨,不知道「照我的話這樣做就可以賺錢」。對照現實,假設文章作者比這些大老闆會賺錢是不太容易成立的。

對照著這篇看,或許可以有點端倪:

《數位之牆》給台灣網路公司進大陸市場的建議(三)關鍵在人才

如果投資在 kernel developer 會賺,那幹麼不投資呢?給他三個人份的薪水他就樂翻了,但以公司角度,三個人份算什麼?問題是現在台灣不論品牌或代工都是下游居多,軟體掌控權又不在手裡,今天工程師拼命幫手上的 Qualcomm/ Samsung/ etc. 板子弄出了完美的 kernel patch,然後要幹嘛?下一版又不見得是用這家,用同家也還是要從對方提供的 BSP (board support package, 對應某開發版的系統軟體程式碼)開始,根本很難累積,最多是訓練到修 BSP 問題比較快比較漂亮而已,但是醜醜修跟漂亮修都是修好,一直重複類似的事情人才也會不爽,這條路就是走不通啊。

對某些軟體人或軟體公司來講,講究與 opensource upstream 的互動,專注軟體品質等等事情是有效益的,但不用因為自己有做就說別人不做有問題,畢竟產業不同。比如 MTK 投資系統面 kernel, graphics, etc. 就有意義,Andes 做 toolchain 非常合理,HTC 弄自己的 Android Framework 理所當然(他們的確有另一套 API)。只要有利可圖,老闆們當然不吝投資。

追根究底,如果做下游不能賺了又有錢在手上,當然就力圖轉型。如果已知毛利起不來,老闆們當然就想往別的方向跑。問題是人才存在嗎?要往哪裡跑?比如說某著名 developer 說他在某台灣公司可以接觸到「大型」的網站,是難得的經驗。所謂大型,是指「PV 千萬以上」。Well, 前面引用的數位之牆作者,去大陸的第一份工作 51.com,在他離職時用戶數是一點六億,轉去支付寶以後是六億。這兩邊的公司,在 C10K 領域,養出來的人才會一樣嗎?

進一步言,在流量差距如此大的情況下,要養「精調」效能或是使用者介面的人才,哪邊比較划算呢?SNS (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) 創業然後又要從繁中開始的話,其實很快就有個玻璃天花板了,對個人而言當然到了那個天花板已經不錯了,就好像當中小企業老闆過得也很可能比上班族悠哉些, 但如果談到要改變產業整體結構與工作環境,那這樣明顯是不夠的。

我只盼望政府能儘早不要再用降低科技業做下游的成本來刺激經濟(手段包括地、稅、薪水),用受薪階層收入干預自然的產業轉型導致惡性循環,也導致資源不合理分配,貧富差距拉大。一旦現有模式無利可圖,腦筋動得特別快的台灣人自然會尋找其他路子,前文提到的繁中 SNS 如果不通,那也可以盡快知道,讓別的路子跑出來。總之持續嘗試就會有新東西,上一波竹科開始的轉型的確有成果,也產生了一些不錯的公司,早該到了下一波轉型的時候了。

隨便狂想一下,台灣有 IC design house,有自有的 CPU,有世界最大的晶圓代工廠以及代工廠,還有一堆系統整合廠以及品牌,說真的不做軟硬體整合到底是要做什麼呢?硬要去拼手機、平板的高階規格這種大人玩的遊戲當然很難做啊,hardware 有了,把 software 部份長起來,目標瞄低一些,service 先看能不能跟別人合作,光這樣至少就有另一波了吧… 手機、平板不是只有四核機型,除了手機平板筆電以外世界上也滿滿都是各種裝置,真的沒辦法挑個什麼玩意,手錶啊無線基地台啊 POS 啊 network appliance 啊什麼都好,把軟硬體資源投下去弄個世界最棒的出來嗎?

 

來源       http://www.bnext.com.tw/article/view/id/25357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瓦恩工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