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個人的學習啟蒙,一定是被動學習,在體制內受教育,少不了壓力,少不了規範,當然也少不了考試,更少不了痛苦。如果想透過各種教學的改變,讓學習痛苦減輕,雖有可能,但如果想把學習變成快樂,完全沒有痛苦,似乎不太可能。學習本就是勉強,本就要承受過程中的折磨,這是學習的基本認知。

有個四十幾歲開始學彈鋼琴的朋友,某天晚上吃過飯後,就戴上耳機開始彈琴,完全忘了時間,第二天早上,太太一覺醒來,竟發覺他整個晚上沒離開過鋼琴。

我學習高爾夫兩年之後,想朝單差點(編註)邁進,常常一週上練習場四、五次,每次都打好幾百球,打到手指破皮,綁上繃帶繼續打。有時候還一天上練習場兩次,清晨、晚上各一次,朋友甚至打趣說,「你想打職業嗎?」

 

大學畢業後的預官考試前一週,我改變原來放棄考預官的決定,全心全意用一週的辛苦投入,換得未來一年半的自由。沒日沒夜的念了七天,我順利考上預官。

 

這幾件事,在外人眼中都非常辛苦,都是異於常態之事,而對當事人而言,過程確實辛苦,精神上充滿折磨,而體力也可能不堪負荷;但只要期待有所得,學習就不會痛苦,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。

 

可是教育界的看法並非如此,他們似乎認為學習充滿痛苦,因此,不斷強調快樂學習,想方設法引導學習者進入學習領域;不斷提升各種教學技巧,希望提高學習成果。這絕對是天大的謊言,如果是被動的學習、被迫學習,學習過程絕對充滿了挫折與痛苦,不論用什麼方法或如何改善學習環境,學習者都快樂不起來。

 

對大多數人而言,幼年時期通常是被動學習,小朋友通常不知道「為什麼學習」、「要學什麼」,卻在集體行動中,在外部規範下,被迫一起進行學習。

 

然而,這種體制內的學校學習通常只是人生的起步,其決勝關鍵在於何時將學習轉化為自主學習、主動學習,一旦進入自主學習,則個人的內在學習動機,會突破一切障礙,讓學習不再痛苦。
自主學習一定是學習者知道為何要學,從而努力學,並且研究如何學,其過程中必然會對學習的標的產生極大的認同與興趣。對自己有興趣的事、喜歡的事,學習將不再是痛苦,或者學習過程中,不論有多痛苦,身心如何受到折磨,可是對當事人而言,他們都能忍受,或者甘之如飴。

學習是每個人一輩子的大事,如果學習停留在外在的壓力,不得不學,那根本不可能快樂學習。成功的學習在於激發每個人內在的學習動機,讓學習變成自主學習,就能發揮不可思議的效果。

編註:單差點意指擊球實力高於標準桿一至九桿之間。

後記:
1學習快樂從哪裡來?當學習是來自興趣,發於自願,就不覺其苦。當學習有所成果,得到認同,得到鼓勵,得到成就感,學習就有快樂。
2學習過程,免不少遭遇障礙,這時就要困學、苦學,在精神與體力上可能都是折磨,也不免痛苦。
3當學習轉化為主動,轉化為對興趣的追逐與探索時,才是真正的快樂學習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瓦恩工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